红袖添香 > 穿越架空 > 临高启明 > 三百零四节 厦门的生意

陈华民看到帆已到顶,海风正把三面布帆吹满,深吸一口气,向着港外的洋面一挥手,“――!”

东山居号出珠江口,越虎门,过伶仃洋,至铜鼓滩转向正东,入屯门绕马湾进入香港水道。

就在几年前,香港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荒凉之地,只有一些零星分布的小渔村,除了固定季节过来收购香木的内河船外就只有一些偶尔经过的海船。

到后来朝廷水师裁切,附近几个岛都变成了水上“英雄”们的水寨后,就更鲜有商船经过了。大家都宁愿绕多一段路,从香港外水道通过。

而现在,整个圣女湾航道热闹非常。澳洲人整治了香港岛到广州的内河和外洋航道,清剿水匪,设置了航标灯,建立了灯塔,对暗礁暗沙一一做了航标标记,使得航行的安全性大大提高。

这里大多数是澳洲人属下的船只。这些船不论是小艇还是大船,速度都比东山居号快得多,行驶亦十分敏捷。不时都有船只或者快速超过“东山居”号,向着东面驶去,或是迎头向着“东山居”号冲来,只在最后一刻才擦边而过,留下一片善意的轻笑声。

笨重的本地船只:广船、福船也在其中出没,澳洲人自己的船队运力严重不足,很多货运业务都是包给船主去做得,这些船只缓慢的航行着,以至于东山居号又得避让它们的航迹。

如此复杂的航行状态,使得副纲首王澄绨不得不守在船头,随时看着情况向船尾的舵工和梢工发布命令,绕开随时经过的船只。

港湾两岸,锚泊着各式的战船商船,新建起了许多码头、仓库、船棚和吊机,间或有一两栋澳洲式的大石屋,大石楼,显得格外显眼。其中最显眼的是在中环码头附近的大型堡寨,巍然矗立着,澳洲人的旗帜在角楼上飘扬。陈华民曾经到那里去办过航行手续,对这座堡垒有深刻的印象。

“看,那里就是建造‘东山居’号的地方!”顺着陈华民的手望去,刘德山看到香港岛的东面海滩边处,竟是成了一大片的造船工场。一艘接着一艘完成程度各不相同的木船依次排开,密密麻麻的工人们趴在船身上,努力地完成着自己的作品。

“当初在这里第一眼看到这艘船时,我就立刻喜欢上了她;觉得无论是流畅的外形还是坚挺的身首都十分合我的意,简直就是专门为我而建造似的;这样的她肯定就是我的船。虽然当时她还只是有一个船壳,连桅杆都还没有着落!”陈华民一边轻轻抚摸着船沿的木扶手,一边慢慢地回忆到。

“可笑的是,当时由于这种船型改得与传统的广船、福船差异太大了,所以没有商家敢买下这艘船,令到她在船台上一停工就是半年。到我看到这船立刻决定买下的时候,身上却又没有带足够的银两,诶!”

“我记起来了,那次你一回来就要我把库中五份之四的银子给你。吓得我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情一样,那可是我们差不多一年的利润啊!”

“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’嘛!而且现在用了新船,多跑两趟就赚回来了。”陈华民笑了笑,转而认真地说:“而且很多大海商都有数条海船经营,所得的利润还不及夷人的一条海船跑一趟。人家洋船载货量大,又有大炮可以护卫船只,速度快而且可进出大洋,因此夷人的船才越做越大,反而我们却落后了,要向夷人学习做船。听说澳洲人造船比夷人还要厉害,居然能用铁做船骨,兄弟我是怎么也想不通的,这铁做船骨,船平白无故就多出不少份量来,如何能行驶快捷?”

“幸好现在看来这船厂生意还不错嘛,愈来愈多商家都明白了好船的重要性。”刘德山说,“说到铁骨,据说也只有他们的战舰才用铁骨。可是我上次航过船厂,看他们建造的巡船,全用铁骨,行驶却灵动快捷,真真不可思议!”

“据说澳洲人的商船也用铁骨。”陈华民指着滩头上一艘巨大的t800的船体,“可惜此船太大,港口转运多有不便。不然兄弟也想尝个新呢。”

“呵呵,表弟你真是喜新厌旧啊。这东山居号到手才几天,便又看上新船了。”

“咱们海上行贾,船就是生财家伙,自然是得备下几艘好船。我从前听闻西人说过,精心建造的大船只要保养妥当,用上一百年也不成问题。咱们这儿,反倒是喜欢造一次性的柴火船。”

“表弟你这不是书生口气么?你家里也是海商,还不知道这船养着,天天都有开销。算起来还真不如航一次造一次新得。”

“这是老生意经了,”陈华民兴致勃发,“我觉得,将来的海上生意不会和我们父辈祖辈那样的做法了。船变了,海上的规矩也开始变了,生意经自然也要变。”

两人闲谈之间,“东山居”已轻快地通过了香港水道,转向东北方向继续航去。

出鲤鱼门,越果洲,过大鹏湾,转东北偏东方向,一直航向厦门。(未完待续。。)

键盘左右方向键"→"或"←"可翻页,回车可返回临高启明目录,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,请按CTRL+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,以便以后接着观看!